戈壁边塞和雨中晋祠
戈壁边塞和雨中晋祠

戈壁边塞和雨中晋祠

去程——硬卧/雪山/疲累

2024年10月11日至2024年10年18日金昌龙首矿业与镜铁山桦树沟考察,借着这个机会来到了大西北,雄浑荒凉又奇特的行程。来去均是硬卧,对我这不怎么出门的人来说算是一种煎熬,但坐在硬卧走廊的小椅子浏览车窗外的风景也是难得的经历。北京-嘉峪关-镜铁山-嘉峪关-金昌-太原-滦县-迁安,生命不在于有意义在于折腾。

Day 1首先去首都,拜访中国恩菲。央企的威武霸气是有些侧漏的,这里还是得感谢党感谢领导。车是傍晚始发,下午利用闲暇时间去看看首都博物馆,毕竟……来都来了,看看文化,虽然能看懂的不多。右面的是一个玉翎管,清朝官员帽子配饰束缚翎毛。左一为如意,见者事事如意。

微信图片_20241027165112

从北京出发去程返程均为硬卧,乘坐Z179次列车,由北京发往乌鲁木齐,18:26行驶27小时32分到达嘉峪关南站,沿途穿山越岭,时值金秋,沿途戈壁荒原,还有天边的一丝雪山。沿途经过18个车站,从心脏直到西北戈壁。而返程从金昌到太原再回到滦县,也将近二十多个小时的车程。

去时一路西行,只觉得路是越来越窄,穿行在崇山之间,过了很多桥洞。景色越来越荒凉,到了西北那山上是不长草的,气温也不算低,但是山却是光秃秃一片,但倾泻的雪山水是亮堂堂的,没有黄土和浑浊景象。火车开到了西宁段的 时候还能看到一段雪山,也许是气温上升的原因,白色的山头越来越短,将近晚上八点西北的暮色还没有降临,从电视里看到的雪山在这绿皮火车上也见识到了。

万里长城第一墩/讨赖河

来到了嘉峪关,自然要去看看长城的另一端。见识过白羊峪、八达岭,也不能错过“天下第一雄关”,到了也就觉得哪里的长城都是一样的。以下百度百科:“悬臂长城是嘉峪关关城的北向延伸部分,是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(1539年),为就地索取的砾石、黄土夯筑而成,只存750米,经1987年修缮,由漫道、垛墙、墩台组成,在首尾各增修一座墩台,共有三座墩台,悬臂长城是万里长城注入嘉峪关时的最后一条长城,是万里长城的尽头。”这段长城比白羊峪的长城要陡很多,走上山顶的时候脚和膝盖都受不了,也可能是长时间没有锻炼的原因。山上索道也和其它旅游景点一样挂满了同心锁。站在城楼的顶上望向一望无际的戈壁…没啥感慨能发出来。想的是不过如此……这里比迁安多了黄土和戈壁,白羊峪放眼望去是连绵的山岭这里是绵延的荒漠。

这里的长城第一墩,邻接讨赖河,千年风沙侵蚀已经没有了当年雄风,只剩下真正的黄土堆。倒是旁边的讨赖河,雪山之水融化而来,在戈壁上奔腾不息,而不带一丝黄沙黑土,清亮耀眼,刺破荒凉,如银龙掠地,雄浑震撼人心。纯净的蓝天,黄色沙土,淡蓝色的讨赖河,大自然的配色才是最高级的,没有经过人为调色,加工的原始景观。苍茫的戈壁上也可以拥有哺育生命的河流,且亘古奔腾不息,祁连山而来的奇迹。

天下第一雄关

重建的门楼缺了点什么,也很无奈吧,把真正的历史呈现在眼前怕是残旧不堪,装饰后的雄浑好在可以叙述,能够呈现多少内容已经不重要。需要的是人聚在一起,粉饰后的历史可以被告知。道是”红尘里隐约看见白鹿与战马,宣纸上发黄谁的江山依旧如画!”

边塞蝼蚁

嘉峪关之行后开始了考察之行-铁山桦树沟矿与金昌集团龙首矿。

镜铁山桦树沟矿

从嘉峪关站有去镜铁山的火车专列,一路上两边尽是荒山,手机信号时断时续。列车上都是从嘉峪关赶去镜铁山矿的员工,6点半的火车有点早,上车的人都尽量休息。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到镜铁山,沿路能看到讨赖河的清凉奔腾的河水,是这荒凉大山中难得的亮色。

镜铁山站建立在峡谷之间,下车之后是感觉比较压抑的,矿方安排专车接我们入矿。接待我们的是镜铁山的技术总工,很接地气的领导,主要是分组讨论,专业对专业进行交流。和我交流的是王工,主管矿山的信息化,人实在,高强度的工作让王工很是无奈。对于铁矿山目前的大环境也是无力吐槽……矿山人每周才能回嘉峪关一次,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。想起自己不由得庆幸生在迁安,工作在红旗下。

可能迄今为止登上的最高点3648米,这是桦树沟矿的露天采场。上来之前,矿方要我们注意高原反应,到了这么高海拔的采场还是适应的,身体没有出现什么异常。站在山顶可以看到远处的雪山,裸露在山巅的白头。与华北的山不同,这个季节温度也不算低,但是山上却没有任何植被。在火车上看了一次雪山,实地远眺了雪山。

第二天的考察行程是金昌集团龙首矿业,早上嘉峪关到金昌的列车,行程接近四个小时。金昌被称为中国镍都,而龙首矿业正是进行镍矿开采的专业矿山,作为稀有金属的镍矿自然比铁矿值钱的多,矿山人精神状态也已经不是镜铁山那般菜色——钱是能给人自信的。智能矿山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,但是龙首矿业在甘肃省的扶植下奖项已经拿到手软。只能说不同的省份,不一样的机制。

同样的经济环境下行的情况下,两座矿山由于原产品的不同,创造的价值不同,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风貌。嘉峪关的月光和迁安的月亮没有什么不同,街边一样有托尼老师的店铺,不过至低10块钱起跳。

雨中游晋祠

辞别了金昌一路向东,乘坐绿皮车至太原,忙里偷闲去趟晋祠。正好赶上秋雨连绵,一次很奇异的旅程,行程太匆忙能看到的能记录的尽是浅层次的东西。圣母殿那样古朴的气息还是有点震撼,各式牌匾和遗留的文物都是文化的传承。在雨中解说古迹典故,并记录下来。以下左边是晋祠的官方解说,右面是我的现场记录哈哈

宋塑侍女像

圣母殿内的43尊彩塑,完成于元佑二年之前。塑像如真人大小,比例准确,姿态自然,是根据宋代宫廷“六尚制”塑造的。她们各有专职,身份、性格无一雷同,是“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”。这些彩塑对于研究北宋宫廷六尚制和宋代宫廷生活,衣冠服饰以及研究宋代彩塑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历史、艺术和科学价值。

周柏

The Zhou Cypress

周初所植,距今逾三千年。树身向南倾斜,龙蟠虬屈,形似卧龙,俗称“卧龙柏”。宋欧阳修有诗赞曰:“地灵草木得余润,郁郁古柏含苍烟。”是晋祠三绝之一。

水镜台

水镜台集楼、台、殿、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,前部为单檐卷棚顶,后部是重檐歇山顶,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。此台造型雄奇,雕刻彩绘精细。晋祠的传统习俗中,每年多有迎神赛社,祭圣母、祭水母等活动,这种活动最早始于北宋年间。而酬神演戏,是迎神赛会的重要内容,所以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二晋祠庙会、六月十五晋祠河会期间,都有在水镜台演戏的习俗,一直延续至今。

水镜台建于明代,清道光二十四年(1844)重修。水镜台长17.9米,宽17.4米,面积310.6平方米,是当年酬谢主神圣母邑姜演戏的舞台,后来逐渐演变为祭谢晋祠诸神的戏台。水镜台是由重檐歇山、卷棚歇山两个建筑组合而成。殿楼位于东侧,重檐歇山顶,建于明代;清代又增建了逆耳棚歇山顶戏台,这种建筑在国内极为罕见。  水镜台融殿、台、楼、阁为一体,造型灵巧,雕刻精细,彩绘艳丽。东部上为重檐歇山顶,像一座楼;下部为宽阔的宫殿,两檐之间悬挂着“三晋名泉”巨匾。拾阶而上,三面有明朗舒畅的走道环廊。西部上为单檐卷棚顶,好像楼阁;而下面又是宽敞的戏台。

金人台

 跨过智伯渠上的会仙桥,就是金人台, 也称“莲花台”。台为方形,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。台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,因铁为五金之属,所以称金人台。

  西南隅的铁人,是仿佛教天王塑造,威武勇猛、摄人心胆。这尊金神采用北宋先进的冶炼铸造工艺(拉皮腹膜、分部铸造)代表了宋代铸铁艺术的最高水平。

对越

金人台西,有牌坊一座,是中轴游览线通向圣母殿的必经之路。牌坊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,有功德坊、忠孝节义坊、科第坊等。这座牌坊叫“对越”坊,属功德坊,建于明朝万历四年(1576年)。

  “对越”二字出自《诗经·周颂·清庙》中:“秉文之德,对越在天”,“对”为报答,“越”为宣扬,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。相传对越坊是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出资修建。

圣母殿
完结撒花……再次感谢领导,感谢美好的时代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